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分析

2007-9-2 16:13 【

  一、嫉妒心理  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 青少年一方面由于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的扩大,置身一种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了,由于而导致的优越地位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激发起一个人的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积极方面,但也可能使人因此而产生嫉妒心理,由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是就会对对方表示不满、忿恨,甚至加以损害。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工作,学业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成为嫉妒的对象。

  2.爱情 爱情是青少年开始接触的一个问题。爱情本是一种美好的情愫,然而却容易把双方烧得头脑发昏走向嫉妒的极端。可以这样说,爱情与嫉妒是一对双胞胎。轻微的嫉妒可以促进爱情,一旦炉火过盛,则容易把爱情之花烧的枯萎,甚至导致杀人或自杀的严重后果。

  3.才貌。才貌是指天生的智慧及外貌。优秀的才能和俊美的容貌容易使人得到幸福和成功,而才貌较差者则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嫉妒心理便由此而生了。

  嫉妒心理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1)最早的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不易觉察的潜意识中。

  (2)程度较深的嫉妒,是由强度较浅的嫉妒发展而来的。其标志是当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潜抑,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出来。

  (3)非常强烈的嫉妒,嫉妒者此时已丧失理智。向对方作正面的直接的攻击,希望置别人于死地而后快。这往往会导致毁容、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

  嫉妒这种“平衡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常导致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后果,青少年应学会理智地处理嫉妒心理。 1.正确看待人生价值。 2.发挥自我优势。 3.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 4.密切交往,加深理解 .

  二、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其表现在:

  1.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的结果。

  2.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极的自我暗示。

  3.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

  4.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带来的消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此可以通过补偿的方法来加以调适,这种补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的青少年明知自己能力不强,却故作姿态,甚至以奇异打扮来招人注意,借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这种消极的补偿方法,是不足取的。

  而积极的补偿方法有: 1.正确对待失败。 2.增强自信。 3.“避己之短,扬己之长”。

  三、孤独心理  又称闭锁心理,把因此而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青少年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1)。独立意识的增长。 2)。自我意识的发展。

  由于青少年自尊心的增强,个人隐私的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锁闭自己内心的秘密。 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它们与青少年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导致青少年期特有的闭锁心理,并因此而产生出孤独感。

  深沉的孤独感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的甚至厌世轻生。所以,青少年应学会打破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

  2.尽量缩小与同代伙伴之间的差异。

  3.尽量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5.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恋爱观、婚姻观。

  6.辩证看待孤独。

  四、逆反心理  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五、犯罪心理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青少年通常有犯罪行为,但此处所谓犯罪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犯罪,它是根据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方面而言的。青少年犯罪者严重偏离了文化和社会的准则,所以应把青少年(未成年)犯罪看作是对社会安定的严重挑战。 青少年13至15岁成为初犯的高峰年龄,15至18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一般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演变的发展过程的,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心理品质的变化。他们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越来越突出。表现有言行不一,经常说谎;待人粗鲁,出言不逊;狂妄自大,虚荣心膨胀。

  2.心理倾向变化。这主要表现为追求物质享受,片面地追求外表美,欣赏低级下流的文艺作品,不正常地、狂热地追求异性等。

  3.行为上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大小错误不断发生,屡教不改。 具有上述个性的心理品质、心理倾向与行为表现并不等于都是犯罪的心理先兆,但是这些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导致犯罪。因此,发现了青少年这些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时,要及时地采取正确的教育,防止犯罪心理先兆发展成为犯罪心理特点。

  六、挫折心理  挫折、失败和逆境会给青少年带来紧张状态和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挫折感在个体青少年发展时期表现较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对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大略可划分为几类:

  1.主客观矛盾是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

  2.个性不完善也是导致青少年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

  3.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

  4.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

  七、自杀心理  自杀,成为了青少年,特别是年青人(18-30岁)的主要死因。 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破局”的事态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唯一的、最后的“保护”的手段。

  自杀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按其心理类型,可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两大类。前者如宗教中的绝食坐化,为坚持某一信念的示威性、赌气性自杀;后者如由于挫折、自卑、厌世、绝望等为排解心理抑郁而自杀。

  其心理行为过程一般为:“挫折”至“虚无感”至“对现实的普遍返化曲解,对人、事件报复心理”至“绝望”至“自杀强迫意念”至“产生自杀行为”。 自杀动因不仅取决于内部因素(如个性、模仿心理等),还取决于个体行为的外在因素,即外界环境及带有某些共性的社会思潮及道德标准。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通常有:

  1.挫折和失败。这类自杀者自尊心较强,家庭父母期望值较高,因此自我估计不实,一旦遇挫,便感觉失却了存在的价值。加之受挫后父母不理解、外人讥嘲等,自尊心受到创伤后,往往走上绝路。

  2.家庭关系不睦。

  3.失恋和失身。

  4.精神疾患。因精神疾患而产生的自杀行为中,抑郁症表现得最为密切。其一般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学习工作效率低、不明原因的食物减退、不时产生轻生意念等。严重抑郁症者,自杀率约为10%至15%.因此,在青少年中如发现抑郁症倾向,及时疏导,可减少或预防自杀行为。但由于此症状较隐蔽,轻度患者一般生活正常,所以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5.从众心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青少年团伙,为首者一念之下,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自杀 自杀是一种“卑贱的勇敢”(黑格尔语),是一种不负责任、不道德的愚蠢行为。但同时是可以预防的,这需要家庭、社会、个人各方面的努力。